廖香璞: 藻礁就是這樣。(攝影:唐永洪)
廖香璞: 藻礁所形成的地景之美,無以言喻。(攝影:呂東杰)
廖香璞: 當地時而可見的珊瑚礁。(攝影:呂東杰)
廖香璞: 綿延的藻礁。(圖片來源:特生中心網頁)
廖香璞: 桃園新屋溪口難得的藻礁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桃園新屋溪口藻礁是僅剩希望。(攝影:呂東杰)
廖香璞: 大潭電廠突堤效應所蓋的堤防,讓藻礁逐漸死亡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觀音、新屋外海海岸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層層疊疊的藻礁,見證台灣海岸千年變遷史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屏東縣恆春風吹沙的疊層石,藻礁蓬勃生長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桃園大園鄉新街溪與老街溪間海岸,不時都有廢棄物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白紋方蟹(Grapsus albolineatus)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司氏酋婦蟹(Eriphia smithi)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台北縣三芝鄉淺水灣的藻礁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台北石門鄉老梅及基隆和平島可以看到整片礁岩長滿綠色藻類,卻和桃園海岸的藻礁不同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中油在桃園縣觀音海岸進行天然氣地下輸油管工程,直接在藻礁上開挖,挖出的土方又覆蓋在右側藻礁上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中油工作平台工程之鋼條樁腳直接插在藻礁上,礁體被嚴重破壞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今年,當地居民為這片藻礁命名為觀新藻礁。(攝影:劉靜榆)
廖香璞: 觀新藻礁區最常見的兩種螺類,一是珠螺、一是蚵岩囉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觀音藻礁區成長中的造礁藻類,呈現著鮮紅欲滴的顏色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新屋溪口拍的網紋招潮蟹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觀新藻礁的藤壺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藻礁潮池裡也可以看到海葵。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一直以為彈塗魚應該是在有泥灘的潮間帶才看得到,錯了,建基在藻礁岩石上也拍到彈塗魚!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觀音海岸早年有撿不完的貝殼,因為海水當時很乾淨,現在雖然水質差,貝殼少很多(攝影:潘忠政)
廖香璞: 觀音、新屋鄉居民發起串連活動,要求政府盡快劃設保留區。(攝影:呂東杰)
廖香璞: 觀新藻礁美麗的夕照。(攝影:唐永洪)